[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7日]
12月13日是第八个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国行公祭 祀我殇胞
永矢弗谖 祈愿和平
当国旗升到顶端后
又缓缓降至半旗
全体师生默哀
庄严肃穆
高54级年级副主任李海洋老师做题为《铭记历史 祈愿和平》的演讲。
今天是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南京,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学、艺术和政治之都,也是多个朝代的都城。千百年来,这座城市印刻着时光的变迁,流淌着中华文明的长河。然而,84年前的今天,这里却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大量平民及战俘,被侵华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至少有30万人,没能等到秦淮河畔下一个温暖的春天。
国之殇,未敢忘。
国家公祭并非为纪念而纪念,而是对未来的一份承诺,是对和平的共同期待。从记忆到共识,从共识到行动,公祭成为一种制度,一种行动,一种宣誓。
一年一度的国家公祭,是沉痛缅怀的仪式,更是振聋发聩的警钟。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铭记那段悲痛的历史,抵制当今世界依然存在的民族仇恨、极端主义、种族主义、单边主义是全人类共同的职责。历史记忆需要时常擦拭,人类道义需要不断砥砺,民族精神需要时常检阅。在这样的日子,我们尤需在悼念中记取历史的启示,以史为镜面向未来,不断凝聚起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国家力量和人类共识。
不忘历史,要保持对战争的痛感。“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法官梅汝璈曾说。这句话至今振聋发聩。在第八个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举行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目的就是提醒人们不忘战争之痛,常怀历史之忧,在追梦路上自信自强,做和平的维护者。
不忘历史,要激发慨然前行的动力。悲伤不是悼念的全部意义,生生不息才是缅怀的最终目的。回望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实现了从沉沦到奋起、由抗争而胜利的蜕变,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经过持续的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在望。祖国山河无恙,人民幸福安康,就是我们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的最好告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吾辈青年,砥砺前行,这是青年一代的责任。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这是青年一代的使命。让我们肩负起责任与使命,手握如椽之笔,书写自我的精彩人生,为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增光添彩。
逝者往矣,永驻人心,这是一个民族的人道和正义。
生者前行,瞻望未来,这是一个国家的光明与希望。
84年前,发生在南京城下的刺痛和一个伟大民族的英勇、坚韧与包容,以及世界人民对和平的向往,将永远被铭记!
勿忘南京!勿忘“12•13”!,勿忘她绵延千年、波澜壮阔的厚重历史,勿忘她遭受惨绝人寰、痛彻心扉的沉重苦难,勿忘她坚韧不拔的勇气和自强不息的力量!今日抬首,再见她挺拔身姿,历史永远书写在那儿,中华民族永远站立在这里!
天地同悲
84年 未敢忘
祭国殇 砺吾志 兴中华